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关注

改革赋能,绘就最美“大巴山居图”

来源:巴中日报阅读:发布时间:2023-09-13 17:25字体【  
秋日的恩阳区下八庙镇万寿村,一派丰收景象。依托恩阳区万寿养生谷景区,融合发展农文旅产业,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已华丽变身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这是我市深化农村改革试验,以“三区同建”和“三生相融”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开展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的重大机遇,聚焦农村改革试验工作重点,以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推进农村改革试验,进一步激活了农村要素资源,释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区同建”塑造城乡发展新版图
  “万寿村的蝶变,离不开‘三区同建’赋能。”下八庙镇万寿村党总支书记王学余说。
  2018年,恩阳区成立“万寿养生谷旅游景区管委会”,除了开发寿文化外,还发展集农事观光、采摘、泛舟垂钓、劳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园区2家,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民宿20家、农家乐10家,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
  作为典型的山区传统农业大市,土地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缺乏支柱产业等因素长期制约着我市“三农”发展。遵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理念,我市坚持城乡规划同步、产业链条同构、公共服务共享,创新实施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探索实践致富增收、服务配套、环境保护、基层治理一体推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如今,留在村里,既能与家人一起生活,又能通过自己的手艺赚钱养家,比在外打工好!”9月10日,平昌县三十二梁镇龙尾社区云顶山庄农家乐老板孙良平笑着说,与十年前相比,家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不仅通了公路,还建了景区,人气越来越旺,回乡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龙尾社区坚持“生态美村、产业富村、旅游兴村”的发展路径,高标准打造生态茶园1700余亩,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近2800元。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巴山田园综合体85个,带动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星级园区建设,创建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6个,1125个行政村达到幸福美丽新村标准。全市上下持续实施“三区同建”,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广袤的城乡大地绘就振兴发展的壮美画卷,奋力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新篇章。
“三方共赢” 打造高效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独一无二的“父亲文化”、原汁原味的生态本底、青瓦泥墙的传统村落,仿佛置身童年记忆。
  9月9日,又一个周末,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民宿酒店的客房就早早售罄。”平昌县驷马双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皮桂鑫介绍,自去年“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开园迎客以来,生意一直火爆,今年“五一”假期仅民宿酒店收入超10万元。
  “在家门口务工,每月有3000元的工资,公司还购买了‘五险一金’。”双城村村民周武林告诉记者,他前些年在福建、广东等地打工,回村后在村里民宿酒店从事前台工作。
  双城村将收储的30余户村民的闲置房地及村闲置办公场地以折价入股的形式,与国有企业平昌县丽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资设立平昌县首家强村公司——平昌县驷马双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持股比例达到33%,投入财政资金打造“巴山美村·父亲原乡”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区,项目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依托‘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度假村落,采取‘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运营模式,合作运营民宿、酒店,其收益按股分利,村民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就近务工有薪金、集体经济有分红的多渠道多重收益。”驷马镇党委书记夏照祥介绍。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上,我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已有显著起色,但仍存在模式老旧、效益不高、带动不强等问题。为此,我市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合作联合发展机制,采用“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方式,建立稳定经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立各投资方分配机制,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实行同股同权、同股同利,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三方共赢”,打造高效益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三级联动” 唤醒“沉睡的土地”
  时下正是秋收时节,9月5日,在南江县红光镇房岭村高标准农田内,农机助耕队队员何道科正驾驶着一台小型收割机马力全开收割水稻。“2台收割机一天能收割50多亩,全村500多亩水稻预计10天内收割完。”何道科告诉记者。
  “从耕地到播种,再到后来的管护、收割等,基本都是助耕队打主力,每亩节约成本至少500元。”房岭村党支部书记杨春明介绍,房岭村现有人口2800余人,但是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全村1800亩耕地,有600亩因无人耕种而撂荒。去年,房岭村成立了由13名队员组成的农机助耕队,并购买总价值65万元的各类农机。
  “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农户承包耕地撂荒整治年行动,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机助耕队+农户’等方式,完成治理农户承包耕地撂荒12.65万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我市坚持“三级联动”机制,提高农业产业机械作业水平,率先在全省成立巴中市农业机械化协会,统筹整合全市现有农机装备力量,积极构建丘陵山区“农机助耕队+合作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村或多村联合为单位组建中小型农机助耕队213支,以镇为单位激活农机专业合作社83个,以县为单位培育综合农事服务中心5家,按照市场化运营方式,提供耕、种、购、管、收、销等社会化一条龙服务,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记者 张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