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关注

撑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伞”

——我市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地灾防治工作

来源:巴中日报阅读:发布时间:2023-06-07 15:57字体【  
编前
极端降雨天气与地质灾害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总是结伴出现。据我市气象部门综合预测,2023年汛期(5~9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交替出现,出现极端气候事件概率偏高。在极端降雨等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成灾风险较大,预计2023年我市地质灾害仍将呈现频发、多发、易发、高发态势。
  自5月入汛以来,全市降雨增多,地灾防范压力增大。当前,我市已进入主汛期,特别是特大暴雨、大暴雨、连日降雨及短时强降雨时段,易引发地质灾害。为应对当前形势,我市各级职能部门纷纷行动,紧盯重点难点,未雨绸缪,做好防汛减灾、地灾防治工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撑起“保护伞”。
  
实战演练 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开展山洪灾害避险转移、水利工程防洪抢险和超标准洪水防御等专项预案演练超2000场次,旨在以练备战。就在6月2日,我市才承接了全省的一次大规模演练。
  当前正值汛期、暑期,各大涉河涉水景区发生暴雨灾害的可能性也非常大。针对这一情况,6月2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四川省2023年突发旅游安全事件综合应急演练在通江县举行。省安委会部分成员单位、各市(州)文旅部门、5A级旅游景区共计800余人参加此次演练。
  演练模拟诺水河景区在极端天气下出现特大洪峰和暴雨灾害,造成景区道路中断、设备损坏,大批游客滞留,省、市、县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紧急开展游客避险转移、失联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等工作。
  “本次四川省2023应急突发演练,国网通江县供电公司共进行了变电站进水、无人机操作、杆塔基础塌陷、卫星电话测试、地面带电巡线、停送电调度等应急科目。”国网通江县供电公司安全总监张驰说。
  演练现场,通江县公安、应急管理、消防、卫健、交通、文旅等部门协同,以练为战,整合各方力量组建14支演训队伍,“通过举办本次突发旅游安全事件应急演练,让我们以后处理突发安全事件更加得心应手。”通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总规划师胥周全说。
  经过各参演队伍紧锣密鼓的协作,受灾和被困群众被及时安全救出和转移,并得到及时救治和妥善安置,演练科目按预定内容全部顺利完成。
  巴州区景区建设管理中心管理运营股干部张涛表示:“通过本次综合应急演练,我对旅游景区突发旅游安全事件的处置流程、注意事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安全生产工作中能够更加从容的应对处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演练还通过设置监测预警、会商研判、避险转移、应急处置、新闻发布、终止响应等六个环节,采取桌面推演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应急装备观摩、视频远程传输、现场应急救援等,使各应急指挥平台在信息互通、共享及应急队伍快速反应上有了明显突破,极大锤炼和提升了应急处突能力。
  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管理处处长李晓林表示:“本次应急演练活动通过生动教学,实现了‘以练为战’的工作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各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协调配合能力、自救互救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滞洪消峰 大型水库“显担当”
  水库是下游老百姓“头上的一盆水”,一旦发生垮坝,将带来巨大的灾难。大型水库安全度汛一直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几日,我市普降暴雨,江河水位持续上涨,部分河段超出警戒水位。按照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调度要求,红鱼洞水库全力滞洪消峰,切实减轻了下游防汛压力。
  “全员24小时在岗待命,同时加密雨情、水情监测和大坝巡查频次,严守安全底线。”红鱼洞水库运行保护中心运行管理科科长李明介绍。
  2021年6月2日,红鱼洞水库正式下闸蓄水,成为全省17个“172项目”中首个下闸蓄水的重大水利项目。“自从2021年红鱼洞水库下闸蓄水后,我们这里就变得平静了。”桥亭镇木竹村位于红鱼洞水库下游,水库没建之前,每年汛期村里部分地势低洼地段的房屋和庄稼都会被水淹。如今,当再次遭遇暴雨袭击时,村民们说,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晚上睡不着觉了。
  此外,为实时掌握库区雨水情,红鱼洞水库在316平方公里集雨面积范围内,建立了8个雨水情测报系统遥测站点,确保水库及下游安全度汛。
  同时根据相关预案要求,该中心组织参建单位及邻近乡镇村社干部群众开展了红鱼洞水库2023年防汛减灾暨地灾抢险综合演练,明确了应急抢险队伍。同时,组织参建单位开展了汛前隐患排查工作,建立了排查台账。水库及灌区均按预案要求配备了相应的防汛物资,可根据险情随时调用。
  “当前,水库水位为638.2米,蓄水量1.2亿立方米,根据预测分析,7月水库水位将上涨,届时,我们将根据下游防汛情况,实时调控洪峰下泄流量,减轻下游的防汛压力。”李明说,作为渠江上游第一库,红鱼洞水库的防洪作用已得到体现。
  除此之外,在今年4月28日,江家口水库工程堰坝结合体填筑至369.5米,满足二十年一遇防洪度汛设计要求,也为下一步汛期大坝填筑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只是这两座水库,记者从市水利局获悉,截至目前已对全市825座水库、58座水电站全面排查,以确保安全度汛。
  实时监测 1700余人巡查排查地灾隐患
  这两天,南江县侯家镇长梁村1社孙家院滑坡点的监测员石祥应忙碌了起来。
  “我是长梁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所以选地灾防治专职监测员的时候,我就自告奋勇地报名了。”连续担任地灾防治专职监测员已经4年的石祥应告诉记者,平时天气晴朗时,他通常会上山查看山体有没有新的裂缝、移位等,如果发现异常,就会马上通报上级部门。遇到下雨天的时候,更是随时出门查看灾害点。“万一有灾情发生,我们就能第一时间将危险消灭,保障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威胁。”
  “防灾救灾体系中最重要的还是人,能及时应对灾害的发生,才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灾防治科科长张涛介绍,我市属秦巴山区,山势陡峭,土壤结构疏松,汛期全市降水量偏多,涝重于旱,地质环境更加脆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易多发群发,所以对于已查出的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本轮强降雨过程中,他们迅速组织动员群测群防人员1700余人、驻守地勘单位技术人员28人和相关单位防灾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建工程、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巡查排查。
  “地质灾害防治的本质就是未雨绸缪。我们提前做好部署,各级巡查员要反复检查巡查灾害隐患点的情况,同时搭建起灾害预警和救灾体系,尽一切可能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减少灾害对群众带来的威胁。”张涛表示。
  据悉,截至6月4日,全市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1521处。5月26日8时至6月4日强降雨过程中,我市共发布预警5次,结合气象预测,全市向各级防灾责任人员、在建工程负责人等发送预警短信21747余条。提前组织预警区高风险点758处实施避险转移,共转移3024户6745人。
  智慧赋能 以现代化技术防治地质灾害
  除了实时监测隐患点,是否还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地灾发生的可能性?暂时没有完成治理或新出现的隐患点又该如何防范呢?
  这两天,在南江县桥亭镇桥亭村7社新房子滑坡点,曾经容易滑坡的地段已被钢筋混凝土牢牢锁住,曾经一下雨就没人敢路过的地方在大雨中依旧车流不息。“去年这里就治理好了,现在碰到下雨天气再也不用害怕了。”住在附近的居民放心地说。
  据了解,该点位于公路上方斜坡中部,在2019年强降雨期间滑坡前缘发生滑移、垮塌,于2021年初纳入南江县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2022年12月15日完成竣工验收。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我们一直在路上。”张涛介绍,由于每年的降雨量和地质等因素是动态变化的,这些年他和同事们“征战”了不少隐患点,陆续完成了相当一部分的治理工作,但是新的变化又容易带来新的隐患点。“所以除了积极治理以外,我们还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达到地灾防治的效果。”
  据了解,根据《巴中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我市接下来要探索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动态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变化特征,及时纳入隐患和风险基础数据库,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发现能力。综合运用现代化防灾技术手段,重点围绕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域(段)及潜在高风险区,安装GNSS地表位移监测仪器、自动化雨量站、裂缝计、深部位移计、雷达水(泥)位计、现场报警仪等监测仪器,开展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
  “分布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不同设备,可以动态实时监测地质条件的变化,反馈后台分析灾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灾应对。”张涛介绍,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多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激光雷达等空—天—地一体化的现代遥感技术,能全方位的掌握第一手信息,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和采取措施。
  在利用各种隐患点监测设备的同时,我市还将充分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融合,为各级防灾人员提供精细化管理手段。
  截至目前,全市地灾防治工作共启动52处专业监测点位建设,对全市已建成的817处专业监测点位2451台(套)设备进行维护调试,加快实施地灾工程治理、排危除险、避险搬迁等项目和专业监测点位建设,确保在汛期发挥功效。(记者 翁凯 陈俊吉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