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关注

“双减”政策带来新变化

教育重心回归课堂 校外培训更加有序

来源:巴中日报作者:彦元文阅读:发布时间:2021-09-11 16:45字体【  

新学期伊始,《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细则正式启动。“双减”政策的落地带来哪些变化?我市学科类、艺体类校外培训现状如何?家长、孩子们有什么话想说?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教育成本水涨船高
  家长进退两难

  9月1日一大早,“开学第一天”话题就冲上热搜,朋友圈到处在转发“家长上墙”图片,说的是第一天开学,一群家长在送孩子进校园后,纷纷靠着墙向里“窥探”,有的蹲下身从围栏的缝隙中观察,有的攀上两米高的栏杆从上方往里看。虽然很夸张,但这也正好反映出当前家长在教育问题上的焦虑。
  长期以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多数家长的座右铭。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中,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焦虑的根源。
  家长们的焦虑有两大特点:一是各个阶层都在焦虑,不仅普通百姓焦虑,中高收入家庭也焦虑;二是孩子一出生,甚至尚未出生,家长就开始焦虑,想方设法让孩子上更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
  为了能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家长除了紧盯孩子的在校成绩,还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各类培训机构去超前学习。这些年,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大量资本涌入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家住巴城滨河路某小区的高女士告诉记者,她上五年级的小孙子同时上着英语和绘画培训班,一年的学费打完折下来分别要3700元和3400元,这还不包括辅导材料和学习用具等杂费。
  一位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家长刘先生,将2020年用于孩子教育的费用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学费0元(义务教育免费),上下学交通费、就餐费3200元,辅导书(包括其他书籍和学习资料)1000元左右,学习用品500元,钢琴班8600元,舞蹈班4200元,参加文艺表演服装、道具等各项费用3000元,合计20500元左右,还不算其他零星支出。他每月工资3200元左右,全年加上各类奖金也不足5万,用于孩子教育支出已经接近全年收入的一半,他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养不起啊!”
  教育焦虑成了资本收割不尽的“韭菜”,学生也成了牺牲品。他们不得不牺牲必要的玩耍时间,在放学后和节假日期间穿梭于各类培训机构,将自己变成更强的“考试机器”,否则就会在激烈竞争中慢人一步,失去迈上更好平台的机会。
  给学生减负,让教育公平,已经喊了许多年。但效果一直不佳,甚至越减越负,教育“内卷”化反而成了社会共识。
  今年5月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生率仍在下降,越来越多年轻夫妇不愿生孩子。而不愿生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成本太高,家长和孩子太累,“不敢生、养不起”。
  对于“双减”政策,家长们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当前,不少学生在日常的学校学习之外,家长们还拼着给孩子“打鸡血”,报着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家长谢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轩轩今年读小学四年级,现在周末一共上着英语、绘画和街舞三个课外班,已经算得上班里在外补习比较少的孩子了。“孩子年龄小,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不在外面上课外辅导的话我们怕他跟不上。”
  实际上,各类培训机构花样繁多的促销和竞争,的确增加了家长的教育焦虑。比如,有培训机构打出这样的广告:“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据谢女士透露,轩轩的同班同学里补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孩子不在少数。“现在的数学课都叫思维课,还有上英语培训、音乐、书法、绘画等等各类培训的孩子,基本上到周末的时候,孩子们都是一天上课外班,一天写作业,没玩的时间。”
  当被问及对“双减”的态度时,谢女士告诉记者,有关政策的传闻,她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并且一直都在关注。“我非常支持在校外减负,少上一些培训机构大家都能轻松。”同时,谢女士表示,她身边很多选择给孩子上培训班的家长都处在焦虑和比较的心态中。“孩子身边的同学都在上课,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不上课?没有家长想自己的孩子落在人后,但是上太多辅导班确实负担重,如果大家能都少上一些,孩子和大人都能轻松点。”
  如何才能告别给孩子“打鸡血”、找回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对家长和学生来说,让教育重心回归课堂,将“学”与“玩”有机结合实现平衡,保证“减负”落地,才是他们真正翘首以待的。
  “双减”政策落地
  培训机构、家庭教育进入“适应期”

  近来,“双减”一词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双减”政策是指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首当其冲的众多校外培训机构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规模受到限制,课外培训时长进一步缩减。
  学科类校外培训,顾名思义就是以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的内容,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
  “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学科类校外培训是造成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双减”政策要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
  如今,大部分校外培训机构都在寻求转型,以求走得更远。记者了解到,“学之教育”等培训机构在合规开展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的同时,也在素质教育层面寻求一些探索和突破。
  巴城“学之教育”负责人表示,目前培训时间上所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课程都从周末挪到了周一至周五的晚上,而周中的培训会在晚上八点半之前结束,周末培训内容以陶艺、围棋、少儿编程、科学实验等素质教育科目为主。
  某校外培训机构的一名老师也表示,培训时间调整是肯定的,原本课程的时长都是2小时,现在不仅要调整到周中晚上上课,像数学这类学科的上课时间还会缩减至1小时30分钟。
  记者了解到,目前巴城校外培训机构都出现了家长要求退费或不再续订课程等情况,而大部分培训机构都是可以直接退费退课,并没有过多附加条件,这对培训机构来说是大量生源的流失、业务量的下降;对于家长来说,退费退课同样也伴随着诸多考虑。
  家住巴城德福花园的宋女士告诉记者,之前就给孩子报名了“神墨”的语文、数学拓展课和“剑桥英语”,但“双减”政策之后,就退订了秋季的所有校外培训课程。“一个是周中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适,再一个就是之前教课的老师已经离职,不想让孩子再重新去适应新的老师。”
  面对之后较大的初高中升学压力,孩子是否能够跟得上?一边想让孩子减压减负,轻松成长,但一边又怕让孩子习惯待在“舒适圈”,这类心情复杂的家长不在少数。
  “神墨教育”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培训点离职的老师非常多。“像我们组,都是成批的老师离职,尤其1对1的老师基本上三分之二都离职了。”
  “学之教育”负责人也表示,就老师离职情况来看,目前巴中5个教学点还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整体生源的减少,产生的影响可能在接下来的2-3个月里显现。
  据了解,规模的调整、运营成本的压力、薪酬待遇的降低以及发展前景等等都是培训机构老师选择离职的原因。对主动或被动离职的校外培训机构老师们来说,投简历、考公考编、去公立学校教书等都是选择,但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而那些继续留在培训机构的老师,同样也面临着压力和窘境:一是机构会对老师自身进行调整,可以转去做素质教育老师或者辅导老师,这取决于老师的个人意愿;二是如果教学科的老师选择转到其他职能岗位,在匹配度上相对较难。
  “双减”之前,中下游阶段的学生们还可以去机构补习,以此来提高个人的升学竞争力。
  现在,家长需要考虑其他的出路和方法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要么是花钱请一对一家教,要么就是自己上阵教孩子。
  这两种教育现状格局,主要考验的都是父母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再是限于金钱方面的硬投入,还有父母知识水平、策略安排等多方面的贯通。可以说,未来教育极有可能进入“拼父母”的时代。
  显而易见,“双减”之后,家长们也要面临一定的挑战,他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孩子的发展问题,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把孩子丢给补习班或辅导老师。
  家长们要考虑的是,孩子在学习和学习之外应该如何提升和发展自我,才能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通往未来的人生道路。
  入法新规并行
  教育改革减负提质

  自今年“六一”以来,又一批新规正式生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颇受各界关注。其中的部分具体条款和“双减”意见的方向一致,从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做出框定,要求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则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从地方政策到“双减”,再到新版《未保法》,减负和治理工作正通过“入法”加“新规”的方式推进着。
  而从校外回到校内,减负又该如何全方位落实?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目前对学校的评价体系也在改革。
  《意见》的实施有可能缓解教育内卷和焦虑,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深夜还做不完作业;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改作业,要求家长给子女改作业;家长盲目给孩子报补习班,让孩子无假可休;学校和教师暗中收取补习费等等。
  “‘双减’之前,上完学校的课后,我和同学还经常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坐公交车去培训机构上课,午饭可能就是一个面包、一盒牛奶。补习后回到学校,上课感到非常疲惫,没有精神,放学后还要强撑着去赶其他的培训课……现在‘双减’来了,巴中动真格了,我非常开心!”巴州区第四中学初二学生韩璟昶说。
  事实上,教育内卷和焦虑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负担重,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不受约束等表面上的问题,它的背后还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高考指挥棒将长期存在,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较高等多重因素。
  在教育主管部门看来,学校内部执行校内减负,最关键的是要提高教育的效能。市人民政府总督学崔洪文表示,作为一名教育人,同时也是一名普通家长,他对孩子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家长们的焦虑感同身受。他表示,我市教育系统将多措并举,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处就在于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做到应教尽教,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学懂学好,也是要从源头上减少家长对校外‘加餐加码’的冲动。”他还表示,市教育和体育局将进一步抓实在中小学开展手机管理、睡眠管理、课外读物管理、作业管理、体质健康管理这“五项管理”,多措并举打好这场“双减”攻坚战,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